收评:焦煤、焦炭涨超3%,生猪涨近3% SC原油跌超5%
3月29日,收评生猪国内期货收盘主力合约跌多涨少。焦煤焦炭SC原油跌超5%,涨超涨近跌超4%,原油低硫燃料油、跌超燃油跌超3%,收评生猪、焦煤焦炭、涨超涨近豆二、原油跌超2%;涨幅方面,跌超、收评生猪涨超3%,焦煤焦炭生猪、涨超涨近纯碱涨超2%。原油 国产持续拍卖,跌超对豆价形成一定的压制 光大期货研报认为,4月1日将进行50万吨进口豆拍卖。全国范围内大豆价格仍以稳定为主,购销较为清淡,贸易商收购积极性不高,随行购销为主。国产大豆持续拍卖,对豆价形成一定的压制。受疫情影响部分地区卸车受阻,加之运费上涨,销区市场表现偏弱,短期内大豆现货市场预计以窄幅调整为主。短期豆一期价仍处于6100—6350元/吨的震荡区间,建议投资者短线交易为主。 生猪中期出栏高位的逻辑未变 广发期货认为,因疫情影响,局部地区猪源出栏受阻,宰量维持低位稳定,猪价平稳。但需求仍在季节性淡季,消费没有实际好转的前提下,后期随着出栏量加大,上方压力仍然较大。从能繁母猪数据上来看,生猪中期出栏高位的逻辑未变,继续关注后期出栏节奏及需求提振情况。盘面上建议观望为主,寻找逢高做空机会。 复产预期提振 双焦创三周高位 短期钢材终端需求受影响,但市场普遍交易疫情后需求回补的逻辑。双焦供给端受限,钢厂复产预期提振,近日期价连续走高。焦炭2205合约收涨3.46%至3844元/吨,焦煤一度逼近3200整数关口,亦收涨逾3%,均创三周高位。 疫情在多地扩散,终端施工、交通运输和人员到岗均受影响,钢材产量回升速度放缓。上周高炉生产暂时受影响不大,五大钢材品种总产量增加16.77万吨至971.57万吨,刷新逾6个月高位;2022年3月中旬,中钢协重点钢企粗钢日均产量204.93万吨,环比增长4.61%。不过,据Mysteel消息,截至3月28日超20家钢厂发布检修计划。虽然,唐山等地封控情况下,部分工厂已经可以使用通行证,缓解了部分原料和成材的流通问题,但是钢厂减产现象还是比较多的。 即便如此,原料端市场并不悲观,市场预计5月终端可能会出现需求后置形成的赶工,同时钢厂复产势必提振原材料需求。从另一方面来看,焦炭供给存在瓶颈,内蒙环保扰动焦煤供应,且内外煤价依然倒挂,进口端改善有限,供给端提供有效支撑。另外,螺纹及石主力合约已经切换至远月,近日远月合约涨幅明显强于近月,疫情影响当前需求的情况下,远月需求或带来更强的利好刺激,双焦主力移仓迹象并不明显,对远月的预期基本作用于2205合约上。(文华财经)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最高500亿!万科拟大手笔新增“发债”额度,前十月合同销售金额同比下滑33.5%
- 个税汇算清缴要如实 防止因小失大被查处
-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(全文)
- 潍柴动力投资成立新公司 经营范围含充电桩销售
- 瑞信证券董事长胡知鸷:中国资本市场融资动能正向科技创新类企业倾斜
- 白酒半年报交卷:“茅五”净利超百亿,有的亏了不止半个亿
- 外来人员进小区必须登录物业APP登记?石狮住建局:责令整改
- 午盘:关注联储政策立场 美股窄幅震荡
- 北交所首个半年报披露季收官 6家公司净利超亿元
- “金丝雀”预警全球经济衰退:韩国芯片制造商出货量近3年来首次下降
- AMD确认锐龙7000甜点内存频率为DDR5-6000,单双通道最好都别插满
- 加速AI与制造业深度融合,中国宝武:奋力推动“老大”变“强大”
- 拟发债不超500亿!万科是缺钱还是要出手?
- 乳企受疫情冲击有限 冷饮、鲜奶反倒更好卖了
- 孟朝霞:要摒弃浮躁的排名文化,保持敬畏市场心态,不要通过押注式博弈方式做投资
- 祥生控股:一年内到期债务约162亿元,已采取多项计划改善财务状况
- 巴菲特重金抄底台积电 华尔街如何看?一文读懂
- 王琼慧:基金赚钱、基民不赚钱现象比比皆是,提高投资者的投资体验任重道远
- 苏宁消金更名为南银法巴消金,南京银行拟增资29.14亿元
- 电生理耗材集采方案发布 行业生态有望改善
- 搜索
-
- 友情链接
-
- @北京市民,今冬起居民可自行申请暂停或恢复集中供热
- 九号公司三季度营收76亿元,自主品牌持续发力有望助推四季度业绩增长
- 新加坡9月半导体制造业产出同比降8.4%,创2020年来最大降幅
- 2022年9月全球热门移动游戏下载量TOP10:地铁跑酷位列第一
- 侃爷跌下“亿万富翁”神坛:阿迪达斯宣布终止合作,Gap撤下Yeezy商品
- “十四五”期末,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将达到4.5个 托育园开到家门口
- “麻辣烫第一股”来了?杨国福麻辣烫赴港上市获批
- 乐鑫科技、复星医药等多家公司重要股东提前终止减持计划,稳定市场预期
- 河北银行因部分支行基金销售业务负责人“无证上岗”收警示函,注册资本刚获批增至不超过80亿元
- 激发消费活力 银行备战“双十一”背后:场景化金融发展加快